《杂谈书法二十年》
试论用笔“九大关系”
毛笔的“笔法”——主要运动方式有三种:平动、提按、绞转,三种方式一般要混合使用。那么,在使用这些方式方法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原则可遵循的呢?
有的。那就是最初的军人书法家从兵法中得到启示,把用笔视作用兵,从而提出了“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的原则。
“声东击西”的原则提出之后,书法家们一直沿着这个思路不断地进行探讨。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全面系统地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论述,他在《书筏》中说:“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压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完全用兵法语言,揭示了书法用笔的“诀窍”。“逆数”二字,道出了用笔的真谛。这里的“数”,笔者认为是“屡次”之意。就是说书法的用笔技巧就是屡次——次次的逆动。
笪老先生的话,虽然道出了真经,但似乎又有点太文雅了,不大好理解。且又说到“数”——屡次,到底有多少“次”需要“逆”呢?又似乎使人陷入到了云雾山中,难见路径。
综合历代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笔者尝试提出用笔的“九大关系”,意在解读笪老先生的真经,也意在说明只要处理好了“九大关系”,多少“数”也能够对付得了。这“九大关系”是:
1、提与按的关系
提与按,这两种重要的用笔方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密不可分。实践中,欲按必提,欲提必按,务必使“气”相连。
按,为了点画线条变得粗重些;提,为了点画线条呈现轻巧瘦硬的效果;按,为“提”蓄势防“滞”;提,为“按”张力防“飘”。
字如其人,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则血不溶,不提则筋不出。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主张:“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用笔重处须快提,用笔轻处须实按,才按便提,才提便按,相接勿相离。
按提要做到适当,一要注意起笔收笔之处,因为起笔必有按的动作;收笔必有提的动作;二要注意平动中的提按;三要注意转折处的提按。
今人沈尹默先生在论述按提时说:“每按,必须从提着的基础上按下去,提则要在按着的动作下提起来,这样按在纸上的笔画,即粗些也不会是躺在纸中的笨重不堪的笔画,提也不会出现一味虚浮而毫无重量的笔迹。”沈老不仅论述了提按二者的关系,还论及到了效果,值得认真领会。
2、疾与涩的关系。
1800多年前的书法家蔡邕,最早提出了用笔的“疾涩二法”,他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
“疾涩二法”,揭示了书法创作中用笔的轻与重,行与留,速与迟等诸多形式美的规律,因而受到东汉以后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掌握了此法,就掌握了用笔之妙。
疾与涩,是用笔中极难统一又必须结合的一对矛盾。从字面上看,疾与涩,似乎是用笔的快与慢,但实际上是不能单纯从快与慢上去理解和把握这对矛盾的含义。
疾,不能认为是单纯的快速行笔。“疾,非速也。”(刘熙载语),而是指“势疾”“力到”“气畅”。若把疾单纯理解为快,在实践中用笔一味的快,则笔画易于浮滑而势必不能涩。涩,不能认为是单纯的缓慢行笔。“涩,非迟也”(刘熙载语),而是指“势涩”“力固”“气通”,墨能留得住。若把涩单纯理解为慢,在实践中用笔一味的慢,则笔势易凝滞而不能疾。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刘熙载语)。因此,只有把“疾涩二法”结合起来,把握好快与慢的“节奏”,才能用笔涩,点画仍能飞动,达到书圣王羲之所说的“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的效果。
3、振与摄的关系
振与摄,是两种相对的笔法,对立大于统一。
振者,昂扬、振奋之意,指用笔步步顿挫涩进;摄者,收敛、内敛之意,指惜墨如金、笔短意长。
振法,强调点画线条劲拔有力,一笔劲于一笔,如偃盖之松,节节加劲,如娇健之兵,步步为营。摄法,要求“将欲放而更留”,重在表现深长的意味、意境。
两种笔法,各有特色,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不同的书法效果。若能结合运用,效果则会更妙。
4、平与战的关系
平动,是笔锋与纸面距离相对不变的直线滑动;
战动则是笔锋在纸面上颤动着的运行——笔锋与纸面之间的距离和平动比较,不是相对不变的,而是轻微地上下变化的,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提按”。战动不是“平铺直叙”无技巧的“滑动”,而是步步提按推进,在点画外形上造成一种细微“毛边”效果的运动。
平动,在实践中虽然运用不多,但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运动方式,为“战动”等方法提供了学习运笔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战动和涩动,两种笔法运笔机窍相同,不同的是战动示形于外,涩动隐力于内——点画外表不露痕迹。两者比较,涩法为优,当然涩法也最难。
5、顿与挫的关系
所谓顿,指在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捺笔的动作,其力度大于按、蹲。“力透纸背者为之顿”(清•蒋和语),特点是手不运而从笔按。
所谓挫,《辞海》的解释是:将笔一顿后,略略提起而使笔锋转动的一种笔法。清代书法家蒋骥在《续书法论》详细说道:“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有横有直有转,看字之体势,随即用收笔或又用顿运行。”
笔者以为,所谓顿与挫,可以理解为重按与提转。顿与挫,用于线条的折处和线条末端的挑处。是处理好线条组合角度的两种笔法。一般先顿后挫,动作连续,力、势、气兼备。
6、转与折的关系
转与折,和顿与挫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区别。
转者,挫动兼用手指搓转笔管变换笔头锋面或左右回旋继续运行的一种笔法。这种笔法融合了提、按、顿、挫、战、绞,其作用可以使润墨不枯,线条圆婉。
折者,行笔至线条弯钩处提笔,然后重顿继续运行,趁竖画的笔势而下,其效果是可以使线条劲利。
转与折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线条在改变运动方向时保持连续性——维持或加大势能、使气韵畅通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折动之后,改变运动方向的线条呈明显的垂、锐、钝角之势;转动之后,改变运动方向的线条则呈圆角——没有明显的棱角之态。
转圆折方,转挫折顿。转,可兼用手指拈管而下,折则不可。只要仔细体会,二者的要领不难明白和掌握。
7、顺与逆的关系
顺与逆,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必须结合在一起——始终不能分离地使用。
从字面看来,一个是顺笔顺,一个是反笔顺,但它们恰恰要“统一”在沿“笔顺”运动的方向之中。这是书法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一般写字可以不必这样。因此,能否做到顺与逆的统一,欲顺故逆,是区别书法和写字的分水岭,是书法艺术的奥妙所在。通俗地说,顺笔走是写字;逆笔行是书法。
书法要求,无论是篆、隶、楷、行、草各体字的点画线条“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晋•卫铄语)。
一身之力如何“送”到点画线条上,“送”到之后,如何把力“蓄”住,先贤们探求的结果是:必须“藏锋”——点画线条从开始到末尾都要藏锋,只有这样,“力”才能“蓄”住,否则,“力”就顺着笔锋外“泄”了。
“藏锋”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起笔、行笔、收笔时,都采取逆势,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运动的“大方向”“总趋势”是沿笔顺发展,运动的“小方向”“分过程”是逆着笔顺的。通过连续不断的“逆动”过程,展现出身心之力都“送”到了字里行间的美好境界。
8、实与虚的关系
实,指有形的点画线条;虚,指无形的点画线条。实,指有墨处——黑;虚,指无墨处——白。
实与虚(黑与白),是一个很重要的书法概念,涉及到一字、一行、一篇的布局。
这里侧重从运笔上阐述其异同:实虚二法的相同之处在于,不管采取何种运动方式,用笔的“过程”都很“到位”。不同之处在于,实法的墨落在了纸上留下了痕迹;虚法只是虚晃枪杆,锋不着“的”,字外有笔,来去无迹(留白),被称作“空中摇笔”。作用是字外出力,使笔势相接,气韵贯通。
一般来说,初学者往往重视实笔的效果,忽视虚笔的作用,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实笔也很难有长足进步 ,因为不注意点画之间的虚笔,实笔很难做到有力、有势、有气。虚笔,看虚不虚。白,起着“衬托黑”“抬举黑”“美化黑”“出意境”的作用,必须“计白当黑”,方可得用笔之妙。
9、起与止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起与止,书法用笔也一样。一点、一画、一字、一幅,都有起与止。
所谓起,就是开始用笔——不管用什么方式的逆笔进入;所谓止,就是结束用笔——不管用什么运动方式的逆势收笔。这个道理十分浅显明白 ,也是容易把握的。
提出起与止的问题,是想强调“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元•释溥光语)。因为,起的第一笔,决定第一字;第一字,决定第一行;第一行,决定全篇。
正是由于第一笔决定全篇,“下笔一点定乾坤”,因此,起笔,必须“有感而发”,把感情、布局、字体、字意、笔法、墨法、意境等各方面的情况酿造“熟”了,在了解了笔锋、纸张、墨汁特性的基础上,才可起笔。止笔,不是笔的停止,而是一件艺术品的完成——留下了无穷的韵味和遐想。
笔者以为,理解和运用“起止”,不要局限于一点一画一字的“小起小止”;也不要局限于一行的“中起中止”;而要着眼于全篇的“大起大止”,始起终止——第一笔和最后一笔之间的“连续起止”。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上乘之作。
以上所列的“九大关系”,在实践中,是要“综合”在一起考虑,“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1944年出生于农家, 1964年入伍,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海军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1999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9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